早上讀書,讀了一篇跟近代閩南僑鄉有關的文章,讀了什麼腦袋暫且一團漿糊,倒是不小心想起了這根在林口山上,沒什麼臺灣人知道的柱子。兩三層樓高的柱子上寫的就是這句話。柱子所在的位置,正好是離開學校下山時唯一的捷徑入口,除了大蛇、蜈蚣和毛茸茸的蜘蛛,就只有我們這些一問三不知的僑生。記得那時剛到學校,三五好友幾個人還曾訕訕取笑過這根柱子,因為實在是..實在是..實在是太荒涼了。
就跟這根柱子的荒涼一樣,其實也沒什麼臺灣人對「僑生先修部」有印象。林口的這所學校其實是臺灣唯一辦理僑生大學先修教育的地方,創立於民國44年,後來和師大合併,林口這塊地歸為師大林口校區,傳說中的東亞學系似乎也應該歸於這個校區,但我們念書時倒是從來沒見過臺灣學生。
僑大念書時壓力很大,成績的差距是0.01分計算,這0.01的差距就決定了上的是什麼學校、念的是醫學系還是歷史系(只好自婊了xD),我沒有要戰學校或科系的意思,只是那時校園競爭的氛圍是現在的我難以想象的。常常耳聞學生受不了壓力情緒崩潰,更有聽說後來成功考上台大醫的同學一年內踏出校門的次數不到五次。每日早上定時響起的鬧鐘、規定時間內必須離開宿舍並且整棟上鎖、晚上九點半在宿舍門外排排站好點名、十點全棟關燈。用一年的時間,學三兩年的高中內容。每週一日在廣場集會,整套制服學=需得整齊。按表操課的日期就這樣過了一年。
記得那時三餐都由食堂統一提供,時間到了端著盤子排隊打飯。鍋子裡煮的是什麼,其實看不太出來也吃不太出來。居然吃了一年的ㄆㄨㄣ(phun),現在想想其實蠻佩服自己的。
現在在台北大城市生活久了,有時會很懷念林口冷濕多霧的校園。有種生活在一片曠野中的心情。這所學校徹底獨立於一般臺灣人的生活之外,與臺灣社會脫節的校園生活也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完的。但林口僑生先修部每年面向全球各地,針對大量的學生錄取入學,多少外國學生透過這個管道來到臺灣,成為影響臺灣社會的一份子。這樣的情勢,和這學校與世隔絕的氛圍兩相對照之下,倒是讓我蠻訝異的。
不過,「僑」,對我們這群學生而言,其實沒有多大的意義存在。更不用說關於“祖國”的意識形態了。在台灣生活好幾年了,有時候(真的是很偶爾的有時候),會很想敲敲某個一起聊天的人的腦袋,關於「僑生」或「僑鄉」這回事,或說關於「僑生」或「僑鄉」的刻板印象,想想這根“華僑柱”的荒涼,在21世紀的今日,實在是有重新定義和思索的必要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